麥浚龍 & 謝安琪《Epilogue》& Dear Jane《未開始已經結束》

「流行」二字非貶義,但偶爾音樂該有的戲劇感和藝術感還是會被遺忘或是錯配。

流行曲最怕被「流行」兩個字困住;「流行」二字亦非貶義,但偶爾音樂該有的戲劇感和藝術感還是會被遺忘或是錯配。《Epilogue》和《未開始已經結束》兩首歌,以流行曲來說很完美,但卻在不同方面錯配。

《Epilogue》是董折與浦銘心到不知道幾多歲的愛情故事,當初的《勇悍.17》到《合唱歌》,說不上是什麼大道理,但至少是一個有時代感的愛情故事,經濟轉型到沙示都記載到歌曲裡面。音樂上《Epilogue》延續了《不老》、《殊途》、《不歸》和《忐忑》(下稱「四小曲」)的戲劇感,雖然《Epilogue》不是跟「四小曲」一樣用清唱配音效營造戲劇感,但編曲上下的功夫實在在流行曲裡面少見。偽坂本龍一的鋼琴,就算沒了人唱的部分,整體編曲已經為期故事主軸奠下了氛圍,但到底董與浦的故事來到今天還有意義嗎?

董折與浦銘心的故事記載了香港曾經的大小事,哪在香港最動盪的時候呢?隻字不提。加上個人認為《合唱歌》後的「故事」全由文案去帶領,音樂上盡善盡美也好,裡面的故事似有還無,被過分消費的董與浦變得像MK愛情故事。

《未開始已經結束》是典型的Dear Jane方程式:歌名七個字;副歌第一句都有歌名;流行曲旋律。不敢說《未開始已經結束》是試當真短片《唔通佢有男朋友》的主題曲,也不敢說連登仔會有共鳴,但意思大概是這樣。歌曲起點雖然很連登,但不否認這些故事還是有容易有戲劇感和共鳴,然而Dear Jane往往把戲劇元素留在music video裡。很喜歡Dear Jane對於音樂錄像故事的堅持,但每一次看完都有同一個疑問:「怎麼故事都留在music video裡面?而歌曲只剩流行?」《未開始已經結束》比之前走多一步,歌曲完結之前有一段結他獨奏,遺憾的感覺是有了,可是有必要留到最後嗎?同一段獨奏,又是否有這故事的特質?

期待的是麥浚龍可離開董與浦的漩渦,再用新視覺帶因藝術品給歌迷;期待Dear Jane可以一步一步把音樂錄像的大道理和故事融入編曲。不知道說第幾次,但還是覺得錯配的作品讓人很遺憾,畢竟那些都是音樂任何製作人的心血。

--

--

Who am I to Judge Cantopop

小小音樂專欄。不數榜不評分,拒絕量化音樂。有錯有漏請指點,如無意外一星期兩篇 https://instagram.com/whoamitojudge_cantopop?igshid=77sp5jj8hjt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