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AR《The Bright Side》& Lolly Talk《七姊妹星團》
成熟的下一步,便是找回自己所屬的面貌和聲線。
久休期間錯過了甚麼?數個本地女團。休息長度令我錯過 COLLAR 出道,再經歷一切然後「回來」;也等到 Lolly Talk 帶 Zarahn(次序沒錯)唱出銀河,好樣筆者可以這一句「全早已回來 只要回來」鋪陳刨好半年的鉛筆。
(無人問)《造星4》時最喜歡 Ivy So 和阿蛋,亦一直默默支持 Val(趙展彤,沒看過像她一樣堅持的小妹妹)。本地和南韓女團最大分別,莫過於出道前的準備。看 COLLAR 於二零二一年尾用數日湊隊友,出道典禮整個演出令人擔心,經歷一切不容易,用《The Bright Side》跟歌迷報個平安,比起九個月前,感覺來得穩重,可以比起之前走得更遠。
《The Bright Side》和《七姊妹星團》同時帶出兩個女團共同窘境:缺乏屬於他們獨有的聲音質感。隨每首歌曲由不同監製及團隊,兩團便仿如化身為另一個組合,《The Bright Side》把 COLLAR 無縫融入 RubberBand 和 Patrick Lui 樂隊;《七姊妹星團》富有艾粒的《扮晒巨星》或是當年《萬世巨星》主題曲之感(然後 Lolly Talk 妹妹沒有經歷過《萬世巨星》的年代)。所以 COLLAR 和 LollyTalk 本身的聲音是如何?
NewJeans 出道時,有仔細留意便會知道五位隊員唱腔本身有別於其他女團,五位被挑選成員聲線本身各有特色,再加上各種音樂製作魔法,往後每一首單曲都比同期其他女團(例如 IVE)突出。所指的並非只靠混音把人聲推到最前就是他們特色,類似的技術也需要他們聲音本身托得起如此進擊的混音才造就到「貼耳唱」效果。
要找到團體所屬的聲音,首先要成員們都脫離學習唱歌的階段,這個話題便回到較早前提到的出道前準備。韓團成員一般都是五百分狀態出道,本地較好的歌手,應該都只有一百分吧。往後的成長固然重要,但要站穩馬步,各種根基還是要打好才可以談風格,唱歌、跳舞都一樣,成熟的下一步,便是找回自己所屬的面貌和聲線。
《七姊妹星團》中「凡塵俗世 多少女孩 同時代在叫嚷」正是今日廣東樂壇,多個女團鼎立,上述問題升溫至燃眉之急。筆者並非製作人,亦自認對兩團成員了解不足以回答不了「本身的聲音是如何」之類的難題。在此之前,還有其他問題,例如如何在各個成員條件中取得平衡,也是需要製作人去逐一擊破。(也是希望有人已經覺察問題,在調整的路上吧)
(《七姊妹星團》可以在太鼓出現?感覺好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