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 se《孤獨之塔》& The Hertz《漂流號》
比起直白的用情緒主導,故事能讓歌曲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甚麼年代會有這些離愁別緒的流行曲?同期還有謝安琪的《離不開》和 iii 的《告別式》。一路看着廣東歌由流行曲變時代曲,一路驚嘆不同音樂單位去用多角度去寫同一種情緒。《漂流號》的離別是隔了一個次元略帶科幻;《孤獨之塔》則延續童話系列的冒險感。比起同期的離愁歌曲,《孤獨之塔》和《漂流號》強調的是一個故事而非情緒。最容易感染他人的方法,還是說故事讓聽眾代入。
《孤獨之塔》由 Oscar 填詞,不知第幾回被 Oscar 嚇到,從沒想到廣東歌甚至流行音樂可以說完整的故事。《時光邊緣的人》已經驚艷了我,這次《孤獨之塔》把 per se 的童話系列實實在在的寫出來。跟之前的《粉碎糖果屋》、《不日之約》和《無門》相比,《孤獨之塔》不再只是表達故事裡面的經歷和情緒,而是把長髮公主(或是香港牆內牆外)被迫分開略帶點冒險感的故事一步一步刻畫。雖說這類如此具體的歌詞能讓觀眾置身故事中,身同感受,但要帶來共鳴感確是較難,畢竟非人人有高塔般的長髮或是王子男朋友,然後大家引用在社交媒體引用歌詞的機會少了,歌曲曝光少了,牽連甚廣。幸好現況是太多情侶被政府被迫分隔兩地,還是感恩情況壞到我們連一首說長髮公主故事的詞都能寫進限時動態,喂 — —
與之前眾多 per se 作品相比,《孤獨之塔》好像是印象裡面 Stephen 和 Sandy 歌唱部分演繹得最好的一次,而且跟上一首作品《無門》相比的進步很明顯,尤其是 Stephen 真假聲的轉換和控制。未知下了多少功夫,也未知是否曲風是容易掌握的類型,但這樣的進步令我對 per se 新音樂持續期待。
《漂流號》是筆者第一次寫 The Hertz,由《末日快車》開始留意 The Hertz,偶然下聽到,但聲音新鮮,旋律和唱腔都很傳統香港樂隊的感覺,唯每一首歌的編曲所營造的氛圍都很特別,我偏愛《末日快車》和《獸之路》。《漂流號》的太空感,不小心處理不好就會跟之前的《末日快車》或《拆穿》相似。但 The Hertz 不但沒有和自己的作品做出相近的氣氛,其氛圍與近期具「太空感」的作品迴異。《太空糖》如《WALL-E》般在廣闊宇宙覓浪漫;《迴光物語》則像 Jeff Bezos 和 Richard Branson 般帶資本主義的漫遊太空(對不起);《漂流號》有如《星際啟示錄 (Interstellar)》主角要獨自黑洞的獨寂,少了 Hanz Zimmer 在管風琴上睡著的和弦,換來的是只有香港人才明白的歌詞;是香港人才會共鳴的離愁。
比起直白的用情緒主導,故事能讓歌曲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不愁題材被寫盡。同是時代曲,待日子變好,《孤獨之塔》和《漂流號》的故事還會有它的價值。共鳴講求時間性,唯故事可以流傳千古,就像《孤獨之塔》也是被一個十九世紀寫下的故事所啟發一樣。